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游霭琼:增强人才支撑力是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县域是广东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发展水平较低、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是制约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壮大县域综合实力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做强县域特色产业”。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强调突出强县健全动力机制。
  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强大的人才支撑力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发展推动人才支撑力提升。人才“引育用留”需要经济条件支持,受发展基础、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制约,县域人才承载力、培养力、吸引力和人才支撑系统投入又都相对有限,加上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导致县域人才存量不足、流失严重、结构不优、效能偏低、支撑力有限。打破县域发展水平不高、人才支撑力不足的低水平发展循环陷阱,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学习运用河北正定“人才九条”经验,聚焦扩大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效能、释放人才潜能,从政策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外部支持与县域内部改革创新发展联手,增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力。
  高位推动,创新县域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县域人才工作例会制度。把省委人才强省建设任务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聚焦县域重点人才、重点平台的引育和服务保障,定期召开市县镇人才工作例会,确定重点工作任务,集成政策、集中资源、部门协同,破解人才政策落地见效、人才发展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形成年初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部署、定期工作例会督促推进、年终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会晾晒盘点的工作机制。完善重点人才工作闭环推进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实现人才工作专职化。在企业设立人才联络员,加强人才政策宣传与落实。设立县、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用人主体、市场、社会、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同频共振,推动各类人才向县域流动。要以需求为导向,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动各类人才向县域集聚,弥补县域急需紧缺人才缺口,打破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低水平循环陷阱。县域层面,要把引进人才作为县域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突出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业微生物产业、文旅康养、农村电商、生态环境保护、冷链物流、商贸等领域,大力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积极拓宽引才渠道,灵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招商引才引智同频共振,促进项目建设和人才开发协调发展。主动赴人才、项目、资本集聚区举办各类“双招双引”推介说明会,在高校开展人才政策专题宣讲,与高校常态化联系对接。探索“首席专家制度”,按照“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群专家,培育一批产业”思路,通过以才引才,既解决高端人才缺乏又带动产业培育。采取项目合作、兼职、有偿咨询、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方式引进急需和短缺人才。用好“人才飞地”“揭榜挂帅”等柔性用才模式。实施人才回流工程,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大力引聚本土外出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以项目合作、智力入股、学术交流等方式,选择能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方向,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返乡创业,把在外人才转化为本县人才优势。省市层面,在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扶持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等政策制度设计时综合考虑县域人才支撑力的培育,发挥好引导人才向县域、乡村流动的各项计划、工程、政策叠加效应,放大政策集成合力。建立健全人才入县下乡激励机制,更大力度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专家到县镇挂职服务,组建高层次科技县长、镇长团队,带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县域集聚。充分发挥人才驿站、院士工作站、科研教学基地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开展县域人才引育、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等工作,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与县域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引导科研成果在县域推广转化应用。
  立足本土,培养用活各类本土人才。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坚定人才自主培养自信,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培养用活各类本土人才。千方百计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完善县域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围绕县域振兴发展需要,制定乡镇党政人才、青年人才、科技骨干、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种植、养殖和加工人才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经营管理、能工巧匠类等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金融、物流、电商、经纪、旅游、休闲农业、网络直播、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人才,针对性地补齐基层文化、农林水、社工、网络监管、公证、司法鉴定、食药检测、动植物保护、林地勘测等人才缺口。针对人才集中县城且又集中科教文卫事业单位,乡镇、企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优化人才分布结构,提高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解决人才相对过剩与不足并存问题。将政策资源更多下放用人、育人主体,与人才个体补贴政策灵活捆绑,全面提升人才政策牵引效能。对引才成效突出的用人单位、自主培育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的用人单位和领军人才创办企业等给予补助,全面激发用人主体、育人主体活力,持续提高人才引育水平。坚持以用为本,创新完善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建立乡土人才专项激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纳入各级人才规划,为其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政治待遇、消除后顾之忧。
  产才融合,构筑育才用才产业主阵地。产业人才是推动县域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县域人才工作的重点。而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又是形成县域人才拉力的重要条件。当前,县域制造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端产业人才培养难,制造业人才严重不足。为此,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统筹实施产业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聚焦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双向奔赴”局面。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依托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补齐县城产业配套设施和产城融合等领域短板,加快双创平台、孵化器建设。紧扣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需求,出台产业专项人才计划,加强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研发设计人才培养。深化产才融合,以产业基地为重点,引导支持县域链主企业、重点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城融合”“校企融合”“校农融合”发展壮大“守家在地”的产业人才队伍。

  服务保障,涵养县域人才生态。顺应人才对综合环境要求的现实,着力破除基层机构编制类别、人员身份、激励保障等不利于人才效能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构建全覆盖动态政策供给体系和以人才为本的服务体系。增强人才政策的特色化、差异化,提升政策竞争力和吸引力。比如对在县工作5年以上的博士、硕士,给予生活补贴和一次性购房补贴;对回流工作的本县籍本硕博青年人才,给予创新创业奖励。建立人才服务责任清单,及时迭代人才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规范性。围绕子女教育、住房、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解决一批人才关切的难点痛点问题。用活用好事业编制资源,坚持“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以差异化服务解决个性化需求。重视人文环境营造,做好城区园区小区生活、通勤、娱乐等配套。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